四月芳菲未尽,智慧薪火正燃。为深化课程改革探索,推动跨学科教学创新,沙二小于4月14日至22日举办了以“AI赋能 大单元跨学科融合”为主题的第十六届求真杯综合学科评优课活动。7位青年教师以匠心独运的设计,呈现了多节融合科技与人文的智慧课堂。
张庭磊 《竹编小船》
张庭磊老师在本节课上组织了一场非遗竹编实践活动,通过展示竹编小船激发学生兴趣。教学分讲解、实践、展评三阶段:教师系统解析竹篾特性与工具用法,学生结合导学单梳理制作流程;实践环节以小组形式,严格遵循捆扎、挑压编织、竹篾叠加等工序,锤炼工匠精神;成果展评通过多维互评深化工艺认知。本次活动既传承了竹编核心技法,更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工匠精神,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智慧传承。

孟青霞 《篮球运球》
孟青霞老师以“魔童哪吒”情景导入《篮球运球》一课,通过游戏化教学激发兴趣。教学分热身、技能、应用、总结四环节:热身阶段融合篮球操与动态拉伸,做好准备工作;技能训练通过“节奏大师”音乐,分层次开展自主探究、双人互评、四人协作练习,多种形式掌握高低运球技巧;应用环节设计通过竞赛强化行进间运球技术,结合运球接力和主题体能提升综合素质;总结阶段通过趣味放松操调节身心,开展“今天我学会了什么”自评与教师针对性点评。本节课既系统构建运球技能体系,更在合作竞赛中培育规则意识与团队精神,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永不言弃”的体育品格。

吴佳男 《威武的盾牌》
吴佳男老师以“威武”为切入点设计《威武的盾牌》这一课,通过翡翠国抵御恶龙的童话情境导入,点燃创作热情。教学中,先展示古今盾牌图鉴,引导学生剖析对称造型、夸张纹样与对比色彩塑造威严感的艺术密码;同步解析盾牌制作流程,从卡纸剪裁基础形态到运用点线面组合装饰,强调象征符号与冷暖对比的视觉强化。实践环节,学生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融合,创作出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盾牌。最后通过“模拟战场”情境展示,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盾牌威仪,既深化对传统防御美学的认知,又培养立体造型能力与守护家园的责任意识。

姚 洋 《武术:长拳一段》
本节武术课姚老师以“德技并重、内外兼修”为核心理念,既注重手眼身法步的规范化训练,又通过武德浸润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教学中将传统武术的技击本质融入现代课堂,通过“分解教学-攻防解读-循环强化”的三阶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动作质量与武术认知,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精髓,为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范例。

邹鹏霖 《移动性技能:跑+爬+投组合练习》
本节课邹鹏霖老师以队列练习强化纪律意识,借助“小战士”情境模拟长征路,通过走、跑、爬完成趣味热身。基本部分采用游戏化教学、双人协作及小组竞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互评纠错、创新展示,并在多元评价中自主归纳动作要领。增设补偿性体能游戏,促进力量与协调性均衡发展。结束环节伴随舒缓音乐拉伸放松,师生通过正向激励与互动分享课堂收获,深化“学中乐、乐中学”的体育素养导向。整节课立足低龄学段特点,融合红色主题与运动技能,实现“以体育人、以文化人”教学目标。

程诗璇 《日食》
程诗璇老师执教的《日食》一课,以模拟实验驱动科学探究。教学分三球运动解析与日食现象复现两阶段:教师借助模型演示厘清日、地、月轨道关系,学生通过手电筒、地球仪及小球动态模拟三球位置变化;进阶实验中,学生自主调整“月球”距离与角度,观察日全食、日环食等差异现象,结合实验记录单归纳成因。课堂以“现象激趣-建模推演-规律提炼”为逻辑链,既直观呈现天体运行规律,又引导学生在实证中建构科学解释,为后续太阳系学习奠定认知基础,凸显“做中学”的科学思维培育路径。

蔡石祎 《字里行间的风景——智绘AI》
《字里行间的风景——智绘AI》一课,蔡老师以制作电子诗集为主线任务,引导学生用AI绘景,并以景入诗,在实践与思考中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第一阶段,学生在课堂上与聊天机器人建立对话,并在反复调整指示词的过程中理解“精确描述”对于AI生成效果的影响,同时渗透语文学科描写技巧等知识内容。第二阶段,学生借助“wps文字”所学,以画入诗,制作电子诗集。第三阶段,以AI引发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展开伦理思辨。本课程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构建人工智能的基础认知体系,通过具体案例解析引导其辩证思考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与潜在挑战,从而培育学生理性看待科技革新、审慎应对伦理困境的思辨能力。

本次以“AI赋能 大单元跨学科融合”为主题的评优课活动,为教师搭建了共研共进的智慧平台。沙二小教师将以智能技术为桨,以核心素养为舵,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知识贯通的立体课堂,用科技之光照亮学生的多维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