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教学的联动 新教材下的课堂创新实践——记沙一小教育集团美术工作坊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1-03 点击数:

科研与教学的联动 新教材下的课堂创新实践

——记沙一小教育集团美术工作坊活动

为促进美术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加快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步伐,2024年12月26日,结合太仓市小学美术研修坊新课程教学展示暨科教融合教研活动,沙一小教育集团美术工作坊活动在科教新城实验小学举行,太仓市发展中心科研处倪夙敏老师、研修坊全体成员及沙一小美术工作法全体成员参会。

 


本次活动共分为八项议程:“新”课展示、理论学习、研究课说课、观察量表解读与课堂观察分工、研究课展示与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分组议课、课堂观察议课、研训员(专家)指导与总结。

“新”课展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人美版一年级美术新教材正式投入使用。该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王昱婷老师执教《线条真好玩》课。课程紧扣“线条怎么玩”以及“线条如何变得好玩”这两个核心问题徐徐展开,精心设计了“认识线”“感受线”“探寻线的性格”“巧用毛线勾勒大自然的山与树”“玩转线条排列组合”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活动。王老师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多样的线条去讲述故事,让艺术悄然融入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学科融合教研

 

理论学习

太仓新湖小学魏丽风老师带领大家开展“行动学习”理论学习。详细介绍行动学习核心要素、内容设计定位,解释其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个人成长、实现事与人融合发展,强调行动学习是融合知识学习、经验分享、问题解决与实际行动的综合模式

 

 

研究课说课

唐晓冬老师从单元研究内容、单元研究主题、本课主要解决的问题、单元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单元活动中通过设计造型美《我给瓶子穿新衣》、装饰美《瓶子大变身》、创造美《我用瓶盖来创造》三课时,引导学生能够从改进生活用品的需求出发,思考并解决问题。本节课《我用瓶盖来创造》采用合作形式,运用行动学习中的经验性、批判性、多元认知反思策略,突破瓶盖分类、拼摆、组合等重难点,让学生在合作中实现学习目标,收获成果。 

 

 

观察量表解读与课堂观察分工

唐晓冬老师对本节课《我用瓶盖来创作》的观察指标模型图和观察量表进行了解读,其中,特别强调:AL=P+Q+(R+I)的行动学理论公式与各项观察指标的重要关联。随后,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教科室柴荣萍老师做了观察量表的分工。

 

 

研究课展示与课堂观察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唐晓冬老师开展了一堂以《我用瓶盖来创造》为主题的美术大单元研究课,这堂课旨在探讨“生活用品创造美的行动学习策略”,并通过三个具体任务来引导学生实践:如何用瓶盖拼摆出漂亮的造型怎样用瓶盖玩出新花样如何创作出符合主题的立体作品。听课教师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他们走近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言行表现。

 

 

课堂观察分组议课

本次研讨活动分为三个评课小组分别观察A、B、C三个不同指标。老师们依据各自观察到的指标进行了深入讨论。一些老师通过照片展示其发现,另一些老师则依据量表中的二级指标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最终,在各组组长的带领下,课堂观察的数据进行汇总,为下一环节的交流做好准备。 

课堂观察议课

太仓经贸小学杨心宇老师(第一小组代表),依据前期理论学习,精准剖析教学瓶颈,并反馈学生课堂交流情况。科教新城实验小学教科室副主任张萍老师第二小组代表立足批判性反思策略,详解观察指标B的三个小指标。教科室主任柴荣萍老师(第三小组代表)则理论联系实际,生动解读元认知反思策略,加深了现场老师对行动学习策略的理解。

 

研训员(专家)指导与总结

在本次教科研训一体化活动中,研训员倪夙敏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未来的教学工作寄予了新的期望。倪老师强调,应以学理分析为基础,推动行动学习,以实现教学实践的不断优化和提升。他鼓励教师们将这一理念深入融入到未来的美术研修活动中,以此作为推动新课程改革落地生根的关键。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沙溪镇第二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