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4日,严莉洁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中通过让学生懂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才能构建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借助活动园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们应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机构或组织,都要遵守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案例研究 |
课题类别 |
微型课题 |
立项编号 |
|
出席对象 |
严莉洁、五(1)班学生 |
地点 |
教室 |
时间 |
2023年3月 24日 |
研究主题 |
课例《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
所要解决问题 |
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为核心素养的公共精神,懂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才能构建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 |
研究方法 |
课例研究 |
过 程 与 思 考 记 录 |
本课设置了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主要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步,稳定和进步的基础。构建有序的公共生活,既是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第二部分“共同建设有序生活”,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构建有序的生活,不仅需要公民个人提高自身的守序意识,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群策群力,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法制的保障。 这节课主要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公共生活场景,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良好的有序的公共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对展现人们的文明习惯,彰显良好的社会风气,体现祖国的国家的文明进程有何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个人社会国家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教学时也要遵循“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样”的思考逻辑展开教学。 |
获 得 的 主 要 结 论 |
公共秩序是学生寂宽熟悉又陌生的话题,熟悉是因为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就对公共秩序有了一定的了解,陌生是因为对在建立公共秩序的过程中个人、社会、国家所赋予的责任和认识是模糊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说教,强调个人要遵守公共秩序,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和参与思考。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对情境所设计的问题,进行原有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分析,自己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和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如果只是简单的学,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就达不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有意思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用在这个情景中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相似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更为复杂的实际情况。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步,稳定和进步的基础。构建有序的公共生活,既是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 |
物化成果 |
教学案例一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