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四下教科书第48-49页,例1,练一练,练习九第1-3题。 教材分析 教材按照“引出现象—列举例证—归纳发现—表示规律”的线索呈现活动序列,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教材在编排上仅通过具体实例,在不完全归纳的基础上揭示规律,并没有对规律的合理性作出必要的解释。这样,学生的学习往往停留于浅表性层次,不能对所学知识获得深度理解。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和直观形式尝试说理分析,完整经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过程,从而获得对数学规律的深度理解?我们尝试着从加法意义出发,引导学生既通过举例、观察、归纳、概括等活动,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又借助直观形式解释发现的规律,从而丰富推理形式,发展推理意识。 学生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是在学生积累丰富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运算律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但学生学完运算律进行应用,尤其是看到“怎样简便怎样计算”的要求时,却是最易出错。 核心目标 核心素养: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地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通过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 学习任务设计 一、深度思维,引出问题 二、探究规律,展开推理 三、类比迁移,再次探究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五、课堂回顾 六、你知道吗 教学过程 一、深度思维,引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计算中的奥秘。(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这两道题会算吗?请按要求独立完成。 (1)列竖式计算并验算:28+17。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28+17+23。 板书:28+17=17+28 (28+17)+23=28+(17+23) 师:同学们,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是之前老师告诉大家的。通过改变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也仅仅是我们的一种感觉。为什么加法算式发生了变化,结果却相等呢?这里面又蕴含着怎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深度思维源自探究问题的内在需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内在动机。课始,呈现学生曾经经历过的计算问题,意在激活他们的认知经验。学生虽然知道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验算方法,以及凑整使计算简便的方法,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方法背后的道理。这样的认知冲突,容易唤醒学生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引发他们主动探究运算规律的心理需求。】 二、探究规律,展开推理 1. 观察等式,感知规律。(提出猜想) 师: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等式28+17=17+28。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等。 师: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提出猜想: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下面我们要去验证。 2. 列举例证,丰富感知。(验证) 师: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加以验证吗? 预:25+35=35+25,55+65=65+55...... 师:在大家举出的例子中,有没有发现两边得数不相等的情况? 追:这样的例子写的完吗?(写不完) 3.借助直观,说理解释。(验证) 师:同学们,数学是讲道理的。在加法中,为什么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如果以28+17=17+28为例,你能借助点数法,说清楚这个等式成立的道理吗? 课件出示: 生:28+17表示先数28个,再从28起接着数17个,数到45;17+28表示先数17个,再从17起接着数28个,也数到45。所以28+17=17+28。 师: 其实,除了借助数数来解释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数线来加以说明。(出示数轴图)在这条数线上,怎样数出28+17的和? 师:怎样数出17+28的和? 结合学生交流,相机完成下图: 师:通过数点子图和在数线上数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不管是先数28 再接着数17,还是先数17 再接着数28,都是数到45。结果与数的顺序无关。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数解释了28+17=17+28的道理。你觉得其他的等式还有必要再去解释吗?为什么? 生:没有必要,因为无论是哪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虽然数数的顺序改变了,但结果不会改变,所以等式一定成立。 4. 多元表征,概括规律。(结论) 启发:虽然咱们写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规律却是一样的,那么你能想办法用文字或者图形或者符号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吗? 预: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预:△+○=○+△ 追: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呢? 预:a+b=b+a 那么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预:a表示一个加数,b表示另一个加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结论:如果用字母a、b 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 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这个结论的? 先观察了一个式子,提出猜想,再举例验证,还通过数点子图和在数线上数数加以解释,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方法确实为我们探究数学规律指明方向。 【设计意图: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数学学习中,合情推理是从具体实例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推断某种结论。可以看出,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需要演绎推理进一步加以论证。加法运算律的源头是加法的意义,加法的本质是计数。理解加法运算律,如果仅让学生从具体实例出发提出猜想,用举例验证的方式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即便举出再多的例子也只是例证数量的变化,学生依然不理解“结论为什么一定成立”。为此,本环节引导学生在从个例中感知规律、在举例中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回归加法运算的本质,借助数点子和在数轴上数数等活动,从计数的角度体会规律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而且丰富了推理的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三、类比迁移,再次探究 师:你知道吗?加法运算的规律并不只有交换律一个。仔细观察下面的等式,你能发现什么? 课件出示: (28+17)+23=28+(17+23) 生1: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只是运算的顺序改变了,但结果相同。 生2:左边是先算前两个加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右边是先算后两个加数的和,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1.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观察(28+17)+23=28+(17+23) 2.出示学习要求: (1)我们的发现: (2)举例验证: ① ② ....... (3)选择数点子图或在数线上数数加以解释 (4)得出结论: 小组上台展示,全班交流 思考:你能不能用像刚刚那样的含有字母的算式表示呢? 预:(a+b)+c=a+(b+c) 追:怎么想的? 预:三个加数相加,前两个先算或者后两个先算,和不变。 结论:(a+b)+c=a+(b+c),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反思比较:刚刚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运算律,那么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预:交换律中的加数位置会发生变化,但结合律中不会,结合律中运算顺序会发生变化但是交换律不会。 【设计意图: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鉴于学生在加法交换律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推理经验,在探索加法结合律时,教师采用由扶到放的策略,以促使他们类比迁移。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认识自然会产生质的飞跃,归纳、质疑、说理、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之间的联系,促进数学知识的整体建构,还有利于他们提升推理意识。】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第一关:☆我会填 填一填,并说一说所用到的运算律 ( )+8=( )+82 (84+68)+32=84+(68+ ) a+905+95=a+( + ) 75+47+25=47+( + ) 提问:为什么第四道是既有结合律又有交换律?加数位置和运算顺序都发生了变化。 这几题用到的运算律有什么作用? 预:简便计算,凑整。 第二关:☆☆我会做 我校最近开展了“图书角”的活动,同学们把家里的图书放到教室图书角,相互借阅。四年级4个班的书柜中分别有图书115本、168本、85本、132本。四年级这4个班一共有多少本图书? 交流:用加法的运算律凑整后计算更加简便。 第三关:☆☆☆我会算 你能快速计算出下面的结果吗? 1+2+3+......+18+19 交流:先凑整再计算。 五、课堂回顾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数学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猜想一下,以后我们可能还会学习哪些运算律? 生1:减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生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 师:是否真有这些运算律呢?大家可以借助今天的学习方法课后继续研究。 六、你知道吗 金门大桥的交换律 金门大桥是世界著名的大桥之一,它最初采用“4+4”八车道模式,但桥上经常发生堵车问题。为此一位年轻人把原来的“4+4”车道模式改为“6+2”模式或“2+6”模式,也就是说,在上班或下班这个特殊的时间段,车流拥挤的一边扩展为6车道,另一边缩减为2车道,而整个桥面仍是8个车道。从此,大桥堵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