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2024.4.15)

作者: 时间:2024-04-19 点击数:

2024年415日下午,四年级数学老师集中队室进行集中备课。

时间:2024.4.15

下一周课堂教学研讨

主备人:刘春贤

活动过程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74

二、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在探索、发现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归纳和类比等能力,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和符号意识。

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并概括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理解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含义,能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能灵活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四、单元核心问题1.教学中,如何通过实际问题和具体计算,引导学生用归纳的方法探索运算律、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2.简便计算的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突破“简便计算”的难关,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五、学情分析:学生在已经理解并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整数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解决有关涉及问题的基础上,对加法和乘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活动人员

张庭磊、赵婉旻、杨文娟、曹雪斌、刘春贤

具体时间

2024.3.18

主备人

刘春贤

具体活动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研讨

过程记录

第一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四下教科书第48-49页,例1,练一练,练习九第1-3题。

教材分析

教材按照“引出现象—列举例证—归纳发现—表示规律”的线索呈现活动序列,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教材在编排上仅通过具体实例,在不完全归纳的基础上揭示规律,并没有对规律的合理性作出必要的解释。这样,学生的学习往往停留于浅表性层次,不能对所学知识获得深度理解。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和直观形式尝试说理分析,完整经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过程,从而获得对数学规律的深度理解?我们尝试着从加法意义出发,引导学生既通过举例、观察、归纳、概括等活动,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又借助直观形式解释发现的规律,从而丰富推理形式,发展推理意识。

学生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是在学生积累丰富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运算律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但学生学完运算律进行应用,尤其是看到“怎样简便怎样计算”的要求时,却是最易出错。

核心目标

核心素养: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地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通过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

学习任务设计

一、深度思维,引出问题

二、探究规律,展开推理

三、类比迁移,再次探究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五、课堂回顾

六、你知道吗

教学过程

一、深度思维,引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计算中的奥秘。(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这两道题会算吗?请按要求独立完成。

1)列竖式计算并验算:28+17。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28+17+23。

板书:28+17=17+28

28+17)+23=28+(17+23)

师:同学们,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是之前老师告诉大家的。通过改变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也仅仅是我们的一种感觉。为什么加法算式发生了变化,结果却相等呢?这里面又蕴含着怎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深度思维源自探究问题的内在需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内在动机。课始,呈现学生曾经经历过的计算问题,意在激活他们的认知经验。学生虽然知道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验算方法,以及凑整使计算简便的方法,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方法背后的道理。这样的认知冲突,容易唤醒学生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引发他们主动探究运算规律的心理需求。】

二、探究规律,展开推理

1. 观察等式,感知规律。(提出猜想)

师: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等式28+17=17+28。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等。

师: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提出猜想: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下面我们要去验证。

2. 列举例证,丰富感知。(验证)

师: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加以验证吗?

预:25+35=35+25,55+65=65+55......

师:在大家举出的例子中,有没有发现两边得数不相等的情况?

追:这样的例子写的完吗?(写不完)

3.借助直观,说理解释。(验证)

师:同学们,数学是讲道理的。在加法中,为什么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如果以28+17=17+28为例,你能借助点数法,说清楚这个等式成立的道理吗?

课件出示:

:28+17表示先数28个,再从28起接着数17个,数到45;17+28表示先数17个,再从17起接着数28个,也数到45。所以28+17=17+28

: 其实,除了借助数数来解释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数线来加以说明。(出示数轴图)在这条数线上,怎样数出28+17的和?

师:怎样数出17+28的和?

结合学生交流,相机完成下图:

师:通过数点子图和在数线上数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不管是先数28 再接着数17,还是先数17 再接着数28,都是数到45。结果与数的顺序无关。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数解释了28+17=17+28的道理。你觉得其他的等式还有必要再去解释吗?为什么?

生:没有必要,因为无论是哪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虽然数数的顺序改变了,但结果不会改变,所以等式一定成立。

4. 多元表征,概括规律。(结论)

启发:虽然咱们写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规律却是一样的,那么你能想办法用文字或者图形或者符号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吗?

预: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预:△+○=○+△

追: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呢?

预:a+b=b+a

那么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预:a表示一个加数,b表示另一个加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结论:如果用字母a、b 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

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这个结论的?

先观察了一个式子,提出猜想,再举例验证,还通过数点子图和在数线上数数加以解释,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方法确实为我们探究数学规律指明方向。

【设计意图: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数学学习中,合情推理是从具体实例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推断某种结论。可以看出,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需要演绎推理进一步加以论证。加法运算律的源头是加法的意义,加法的本质是计数。理解加法运算律,如果仅让学生从具体实例出发提出猜想,用举例验证的方式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即便举出再多的例子也只是例证数量的变化,学生依然不理解“结论为什么一定成立”。为此,本环节引导学生在从个例中感知规律、在举例中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回归加法运算的本质,借助数点子和在数轴上数数等活动,从计数的角度体会规律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而且丰富了推理的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三、类比迁移,再次探究

师:你知道吗?加法运算的规律并不只有交换律一个。仔细观察下面的等式,你能发现什么?

课件出示:

28+17)+23=28+(17+23)

1: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只是运算的顺序改变了,但结果相同。

2:左边是先算前两个加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右边是先算后两个加数的和,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1.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观察(28+17)+23=28+(17+23)

2.出示学习要求:

1)我们的发现:

2)举例验证: ①  

②  

.......

3)选择数点子图或在数线上数数加以解释

4)得出结论:

小组上台展示,全班交流

思考:你能不能用像刚刚那样的含有字母的算式表示呢?

预:(a+b)+c=a+(b+c)

追:怎么想的?

预:三个加数相加,前两个先算或者后两个先算,和不变。

结论:(a+b)+c=a+(b+c),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反思比较:刚刚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运算律,那么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预:交换律中的加数位置会发生变化,但结合律中不会,结合律中运算顺序会发生变化但是交换律不会。

【设计意图: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鉴于学生在加法交换律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推理经验,在探索加法结合律时,教师采用由扶到放的策略,以促使他们类比迁移。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认识自然会产生质的飞跃,归纳、质疑、说理、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之间的联系,促进数学知识的整体建构,还有利于他们提升推理意识。】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第一关:☆我会填

填一填,并说一说所用到的运算律

 +8=(  )+82  

84+68)+32=84+(68+  )  

a+905+95=a+(  +  )  

75+47+25=47+(  +  )

提问:为什么第四道是既有结合律又有交换律?加数位置和运算顺序都发生了变化。

这几题用到的运算律有什么作用?

预:简便计算,凑整。

第二关:☆☆我会做

我校最近开展了“图书角”的活动,同学们把家里的图书放到教室图书角,相互借阅。四年级4个班的书柜中分别有图书115本、168本、85本、132本。四年级这4个班一共有多少本图书?

交流:用加法的运算律凑整后计算更加简便。

第三关:☆☆☆我会算

你能快速计算出下面的结果吗?

1+2+3+......+18+19

交流:先凑整再计算。

五、课堂回顾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数学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猜想一下,以后我们可能还会学习哪些运算律?

1:减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

师:是否真有这些运算律呢?大家可以借助今天的学习方法课后继续研究。

六、你知道吗

金门大桥的交换律

金门大桥是世界著名的大桥之一,它最初采用“4+4”八车道模式,但桥上经常发生堵车问题。为此一位年轻人把原来的“4+4”车道模式改为“6+2”模式或“2+6”模式,也就是说,在上班或下班这个特殊的时间段,车流拥挤的一边扩展为6车道,另一边缩减为2车道,而整个桥面仍是8个车道。从此,大桥堵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研讨记录

张庭磊教师:学生的深度思维源自探究问题的内在需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内在动机。课始,呈现学生曾经经历过的计算问题,意在激活他们的认知经验。

 

 

 

 

 

 

 

 

 

 

 

 

 

 

 

 

 

 

 

 

 

 

 

 

 

 

赵婉旻教师:学生虽然知道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验算方法,以及凑整使计算简便的方法,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方法背后的道理。这样的认知冲突,容易唤醒学生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引发他们主动探究运算规律的心理需求。

 

 

 

 

 

 

 

 

 

 

 

 

 

 

 

 

 

 

 

杨文娟教师: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数学学习中,合情推理是从具体实例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推断某种结论。可以看出,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需要演绎推理进一步加以论证。加法运算律的源头是加法的意义,加法的本质是计数。

 

曹雪斌教师:理解加法运算律,如果仅让学生从具体实例出发提出猜想,用举例验证的方式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即便举出再多的例子也只是例证数量的变化,学生依然不理解“结论为什么一定成立”。为此,本环节引导学生在从个例中感知规律、在举例中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回归加法运算的本质,借助数点子和在数轴上数数等活动,从计数的角度体会规律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而且丰富了推理的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刘春贤教师: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鉴于学生在加法交换律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推理经验,在探索加法结合律时,教师采用由扶到放的策略,以促使他们类比迁移。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认识自然会产生质的飞跃,归纳、质疑、说理、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之间的联系,促进数学知识的整体建构,还有利于他们提升推理意识。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沙溪镇第二小学版权所有